《八識規矩頌》內容

  《八識規矩頌》為唐代玄奘大師所造,是大師於翻譯得數百卷唯識經論之後,對於唯識學中的「八識」,提綱攜領所作出的總結。全部頌文,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,四句一頌分為十二頌,每三頌為一組,計四組,即前五識頌、第六識頌、第七識頌、第八識頌。八識的行相、業用、性別、識量、所緣、相應等,全包括在頌文之中。唯頌文辭約理著,言簡義豐,每一頌中都有許多佛學專有名詞,若不詳加講解,一般人很難瞭解。慈悲開示,先仔細解釋所有涉及的概念,最後詳解四頌。

  針對每一識的頌分為三個四句的小頌;每個小頌都涵蓋一定數量的主題。在此,將每一頌的各主題直接標註到頌文下,作為其講解的索引方便。

  相關概念,主要亦採於《八識規矩頌》,補充來自《唯識三十頌講記》等。


前五識頌  第六識頌  第七識頌  第八識頌
五位百法 三自性 因緣果 種子 修行位 五蘊、十八界 其他概念


前五識頌

    ┌—境————性境。
    ├—量————現量。
    ├—三性———通善、惡、無記三性。
    ├—界地———眼、耳、身三識通欲界五趣雜居地、色界離生喜樂地。
    │      鼻、舌二識唯通五趣雜居地。
前五識—┼—相應心所—遍行五、別境五、善十一、根本煩惱三(貪、嗔、癡)、
    │      中隨煩惱二、大隨煩惱八。
    ├—依緣———眼識九緣、耳識八緣、鼻、舌、身三識七緣。
    ├—業用———眼、耳二識之離中取境,鼻、舌、身三識合中取境。
    ├—斷惑———第八識轉識成智時,根成無漏,前五識亦轉為成所作智。
    └—果用———分為三類化身,教化眾生,永息苦輪。

  詳解請參看


第六識頌

    ┌—境————通於性境、帶質境、獨影境三境。
    ├—量————通於現量、比量、非量三量。
    ├—三性———通於善、惡、無記三性。
    ├—界地———通於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三界。
    ├—相應心所—五十一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。
    ├—依緣———依境、作意、染淨依、根本依、種子依五緣。
第六識—┼—體相———隨念分別、計度分別、自性分別。
    ├—業用———動身發語,造引滿美,招輪迴三界果報,三性、五受變易。
    ├—斷惑———資糧位中,漸伏我、法二執種子現行。
    │      見道位中,分別起的我法二執種子斷滅,在初地中轉為下品妙觀察智、
    │      修道位中,伏斷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現行種子。
    │      遠行地後,俱生起的我執種子斷滅,成純無漏。
    │      等覺位,俱生起的法執種子斷滅,轉為妙觀察智。
    └—果用———智照大千內眾生機宜,隨應說法。

  詳解請參看


第七識頌

    ┌—境————真帶質境。
    ├—量————非量。
    ├—三性———有覆無記
    ├—界地———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
    ├—相應心所—遍行五、別境一(慧)、善十一、根本煩惱四(貪、癡、慢、我見)、
    │      大隨煩惱八,共十八心所。
第七識—┼—依緣———根(末那依阿賴耶為根據)、境(阿賴耶見分)、作意、根子依,共四緣。
    ├—體相———恒審思量,執著自我
    ├—業用———為前六轉識染淨之依。
    ├—斷惑———極喜地初心,俱生我法二執初伏,初轉下品平等性智。
    │      到第七遠行地後(八九十地),俱生我執永斷,轉中品平等性智。
    │      金剛喻定現前,俱生法執永斷,轉為上品平等性智。
    └—果用———現起他受用身,以十地菩薩為所被機而教化之。

  詳解請參看


第八識頌

    ┌—境————無覆。
    ├—量————現量。
    ├—三性———無覆無記。
    ├—界地———欲、色、無色三界(隨他業力生)。
    ├—相應心所—遍行五。
第八識—┼—依緣———根(以末那識為俱有依)、境(以根身、器界、種子為所緣境)、
    │      作意、種子依,共四緣。
    ├—體相———浩浩三藏不可窮。
    ├—業用———受薰,攝持種子、根身、器界,業力寄託、輪迴主體。
    ├—斷惑———不動地前(遠行地)俱生我執已斷,捨去藏識之名。金剛道後,
    │      俱生法執永斷,不感生死,空去異熟識之名。至此轉成「大圓鏡智」。
    └—果用———圓明普照於十方世界,微塵剎土。

  詳解請參看


五位百法

   ┌心王法(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八┐
   │   ┌遍行(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五│
   │   ├別境(欲、勝解、念、定、慧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五│
   ├心所法┼善 (信、精進、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輕安、不放逸、行捨、不害)─十一│
   │   ├煩惱(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六│
 宇 │   ├隨煩惱(小八:忿、恨、惱、覆、誑、諂、憍、害、嫉、慳、          │ 百
 宙 │   │    中二:無慚、無愧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├
 萬─┤   │    大十: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昏沉、掉舉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亂)────廿│ 法
 有 │   └不定(睡眠、惡作、尋、伺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四│
   ├色法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所攝色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十一│
   ├不相應法行法(得、命根、眾同分、異生性、無想定、滅盡定、無想報、         │
   │       名身、句身、文身、生、住、老、無常、流轉、定異、相應、       │
   │       勢速、次第、時、方、數、和合性、不和合性)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廿四│
   └無為法(虛空無為、擇滅無為、非擇滅無為、不動滅無為、想受滅無為、真如無為)───六┘

  詳解請參看

「唯識」二字,梵語Vijñapti-matrata,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。梵語倒置。「五法事理唯識」束百法以五位:四事一理。
       ┌─ 心王   ── 識之自相 ─┐
    五法 ├─ 心所   ── 與識相應 ─┤
    事理─┼─ 色    ── 識之所變 ─┼─事─不離識──萬法唯識
    唯識 ├─ 不相應行 ── 識之分位 ─┘    │
       └─ 無為   ─ 以上四法實性 ──理──┘

三自性

一、三自性:為唯識宗一切法義的根本。《南海寄歸內法傳》曰:相宗以三性為宗。
       ┌─遍計所執性─於依他起之事物上、分別執著名相,妄認為實我實法。
   三自性─┼─依他起性──萬法皆以因緣和合生生起,只是組合,而無自性。
       └─圓成實性──於依他起法上、常一切時遠之離執著,即圓成實性。

       ┌─相無性───此相為妄情所現,假名安立,故無自性。
   三無性─┼─生無性───仗因托緣而起的事物,只是組合,而非實有,故無自性。
       └─勝義無性──勝義是二空所顯真如,真如若有自性,就不是絕對的勝義了。
二、三性中道:中道意為遠離空有二邊,無增無減。世間一切法,每一法都具足三性,即三性各具中道,也各具三性對望中道。
               ┌─情有───非空──┐
       ┌─遍計所執性─┤          ├─中道
       │       └─理無───非有──┘
       │
    三性 │       ┌─假有───非空──┐
    各具─┼─依他起性──┤          ├─中道
    中道 │       └─實無───非有──┘
       │
       │       ┌─真實───非空──┐
       └─圓成實性──┤          ├─中道
               └─無相───非有──┘

       ┌─遍計所執性──體相都無──非有──┐
    三性 │                  │
    對望─┼─依他起性───如幻假有──非空──┼─中道
    中道 │                  │
       └─圓成實性───真空妙有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詳解請參看

因緣果

一、六因、四緣、五果:「六因、四緣」為萬法生起之條件。有因有緣,必然生果:
       ┌─能作因                 ┌─異熟果
       ├─俱有因      ┌─因緣       ├─等流果
    六因─┼─相應因   四緣─┼─等無間緣  五果─┼─士用果
       ├─同類因      ├─所緣緣      ├─增上果
       ├─遍行因      └─增上緣      └─離系果
       └─異熟因              
二、八識具緣:八識生起,具緣不同,如下表:
       ┌─眼識───九緣──空、明、根、境、作意、種子依、分別依、染淨依、根本依緣。
       ├─耳識───八緣──空、根、境、作意、種子依、分別依、染淨依、根本依緣。
       ├─鼻識───七緣──┐
  八識具緣─┼─舌識───七緣──┼─各具根、境、作意、種子依、染淨依、根本依緣。
       ├─身識───七緣──┘
       ├─意識───五緣──根緣、境緣、作意緣、根本依緣、種子依緣。
       ├─末那識──四緣──根緣、境緣、作意緣、種子依緣。
       └─阿賴耶識─四緣──根緣、境緣、作意緣、種子依緣。

  詳解請參看

種子

一、種子是阿賴耶識中能親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,有種種不同的分類方法:
         ┌─本有種子:本性住種,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的,是先天本有的。
  依生起 分類─┤
         └─新薰種子:習所成種,是種子生起現行,受現行薰習而成的新種子。

         ┌─有漏種子,是三界六道眾生輪迴生死的種子。
  依有無漏分類─┤
         └─無漏種子,是大乘菩薩轉染成淨、修行證果的種子。

         ┌─善、不善、無記種子,是三界眾生的有漏種子。
  依三性 分類─┤
         └─純善種子,是出世聖者轉染成淨的無漏種子。

         ┌─生空無漏種子:屬見道位無漏種子
  無漏種子分類─┼─法空無漏種子:屬修道位無漏種子
         └─二空無漏種子:為無學道無漏種子

         ┌─名言種子:表義名言;即等流種子;名言習氣
  有漏種子分類─┼─我執種子:顯境名言;我見習氣
         └─有支種子:業種子;即有支習氣,亦名異熟種子
二、識體四分:是八識識體在「果能變」時生起的四種功能。
         ┌—見分:  八識識體主能觀的認識的功能。
    識體四分─┼─相分:  為見分所認識的影像。
         ├─自證分: 識體證知見分所見有無謬誤的功能。
         └─證自證分:識體再度驗證的功能。
                 │ 圓成實性——真空妙有│

  詳解請參看

修行位

一、菩薩修行五位:大乘因位菩薩,修唯識行,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長時,斷得煩惱、所知二障,證得我二空,才獲致大菩提與大涅槃二勝果。其間要經過五位、四十一階:
        ┌──資糧位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        ├──加行位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方便道
 菩薩修行五位─┼──通達位──又名見道位───┘
        ├──修習位──又名修道位─────無漏聖道
        └──究竟位──即證得佛果之位───佛果

        ┌──十住(攝十信)──────┐
        ├──十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三賢位─凡
   四十一階─┼──十回向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        ├──十地─────因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聖
        └──妙覺─────果─────┘
二、四加行位:修行菩薩,進入加行位,修四尋思觀,生四如實智。其間要經過暖位、頂位、忍位、世第一四位,於前二位修四尋思觀,於後二位,修四如實智:
        ┌──暖位───┬─四尋思觀──所取之境空───────有漏
   四加行位─┼──頂位───┘
        ├──忍位───┬─四如實智──所取之境與能取之智空──無漏
        └──世第一位─┘

  詳解請參看

五蘊、十八界

一、四大、五蘊:
       ┌─色蘊─色為質礙義─為四大組合──物質───色
       ├─受蘊─領納───苦樂感受──┐
   五 蘊─┼─想蘊─攝取表像─形成概念──┼─精神作用─心
       ├─行蘊─造作───意志行為──┤
       └─識蘊─了別───認識作用──┘

       ┌─地──以堅為性
   四大種─┼─水──以濕為性
       ├─火──以暖為性
       └─風──以動為性
二、十二處、十八界:
                  ┌─眼根─┐
                  │ 耳根 │
             ┌─六根─┤ 鼻根 ├───┐
             │    │ 舌根 │   │
             │    │ 身根─┘   │
       ┌─十二處─┤    └─意根───┐ │
       │     │           │ ├──色─────┐
       │     │    ┌─色塵─┐ │ │        │
       │     │    │ 聲塵 │ │ │    ┌─受 │
       │     └─六塵─┤ 香塵 ├───┘    │   │
   十八界─┤          │ 味塵 │ │      │ 想 ├─五蘊
       │          │ 觸塵─┘ │      │   │
       │          └─法塵───────┤   │ 行 │
       │                 ├────心─┤   │
       │                 │       └─識─┘
       │          ┌─眼識─┬─│─┐  外境
       │          │ 耳識 │ │任│ │
      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六識─┤ 鼻識 ├─┘一├─┼─ 依次生:率爾心、尋求心、
                  │ 舌識 │  識│ │      決定心、染淨心、
                  │ 身識 ├───┘ │      等流心
                  └─意識─┴─────┘
                      ├─ 五俱意識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
                      └─ 獨頭意識:獨散、夢中、定中、狂亂

  詳解請參看

其他概念

一、三境:八識緣境,能緣的是見分,所緣的是相分,即是境。此境就其性質分為三種。
     ┌─性 境:性境就是實境,是實種所生,事實上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物質實境。
  三境─┼─獨影境:這是沒有本質的影像,是第六識虛妄分別想像出來的影子。
     └─帶質境:這是有本質的相分,而為見分所錯誤認知者。
二、三量:
     ┌─現量:心識緣境,緣當下性境,沒有分別,不帶名言,此稱現量。
  三量─┼─比量:心識緣境,以知識、經驗推測比度所獲的量果。
     └─非量:心識緣境,對所緣境認知謬誤所獲的量果。
三、三性:分為善、不善、無記三種。
     ┌─善 性:於現在世未來世、於自他順益者。
     │     《俱舍論》四種:勝義善,自性善,相應善,等起善
  三性─┼─不善性:於現在世未來世、於自他違損者。
     │     《俱舍論》四種:勝義不善,自性不善,相應不善,等起不善
     └─無記性:非善非不善,不能記為善、亦不能記為惡者。
          ├──有覆無記:其性染汙,覆障聖道,染汙心識,而其勢用力弱,不能引生異熟果。
          └──無覆無記:識性非順益、非違損,非善、非不善,長保其中庸之性,無可記別。
                  唯第八識是無覆無記。
四、三受:受是領納作用,有苦、樂、捨三受,如加憂喜二受,就成為五受了。
     ┌─苦受:領納違損境之謂。
  三受─┼─樂受:領納順益境之謂。
     └─捨受:領納順違俱非境之謂。
五、三界之九地、二十八天:
     ┌─欲界──┬─五趣雜居地
     │     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地居天:四天王天、仞利天
     │    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空居天: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
     │     ┌─離生喜樂地──初禪天:為梵眾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
  三界─┼─色界──┼─定生喜樂地──二禪天: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
     │     ├─離喜妙樂地──三禪天: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
     │     └─捨念清淨地──四禪天:無雲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、無煩天、無熱天、
     │                  善見天、善現天、色究竟天、無想天
     │     ┌─空無邊處地   (天)
     └─無色界─┼─識無邊處地   (天)
           ├─無所有處地   (天)
           └─非想非非想處地 (天)

  詳解請參看

八識能變體:異熟、思量、了別。
       ┌─第一能變識:異熟,第八阿賴耶識的轉變。異時而熟、變異而熟、異類而熟。
 八識能變體─┼─第二能變識:思量,第七末那識的轉變。恆持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而審察思量。
       └─第三能變識:了別,前六識的轉變。六識各各了別各種粗顯外境,名了別境識。

返回《個人文集》目錄